小米SU7事故背后:是刹车门重演,还是舆论的智能驾驶"试驾"?
小米SU7终于"撞"上了它的第一次舆论风波。
几天前,一起小米SU7追尾出租车的事故在社交媒体刷屏。现场视频中,SU7车头凹陷,安全气囊弹出;另一端的出租车也不是毫发无伤。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尚未公布,但围绕"刹车失灵""智驾误判""新势力安全性"等关键词的猜测已在热搜上狂飙突进。
我们该如何看待这起事件?
一、"刹车失灵"?当心消费情绪的惯性滥用
"刹车失灵"这四个字,一旦被某位自媒体人喊出,就像点燃了一桶汽油。从理想ONE、蔚来ES6到现在的小米SU7,中国新能源车的每一次事故,几乎都能被舆论用"刹车门"的模板快速复刻。
但回到现实:事故初期,所有结论都只是猜测。小米回应称已配合警方调查,车辆未开启智驾,制动系统也无异常。而许多传播甚广的"刹车失灵论",既没有行车数据支撑,也没有制动逻辑分析,靠的是一口"信我,我懂"的玄学。
二、智能驾驶:既要风口,也要风控
智能驾驶不是广告语,是系统工程。它的核心是感知、决策和执行的闭环,容不得一丝一毫的侥幸。
对小米SU7而言,这次事故或许与智驾无关,但公众已对"新势力车=测试品"的印象根深蒂固。你做出了99%的努力,一次事故就可能抹平全部信任。别忘了,2021年蔚来"高速追尾事故"之后,多少用户重新拾起对"人车共驾"的敬畏?
小米造车的核心优势,是供应链整合力+性价比打法,但这在智能驾驶领域却不一定是护城河。特斯拉能扛下数次事故冲击,是因为它有体系化的底层能力支撑,而不是靠一次"发布会起飞"。
三、流量之下,是对技术和责任的真正考验
做车不是发手机。前者出问题是人命,后者出问题是退货。
这是雷军跨界造车最需要直面的真理。小米SU7首发热销,确实代表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红利;但从"网红"到"稳健",它必须跨过安全关、品控关、数据透明关三道门槛。否则,这种"撞出热度"的剧情,很快会从舆论的掌声变成投诉的罗生门。
结语:别让智能车,变成情绪车
一个理性社会不应该用一次事故去否定一个品牌,但也不能用一次官宣去遮蔽安全底线。
对小米而言,首场事故不是终点,而是智能驾驶时代真正的起点。是否敢于公开数据、正面回应质疑、持续迭代产品,才是决定SU7能否从"网红"迈向"国民车"的关键。
雷总曾说:"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创业。"
那就请为安全,赌上全部认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