算法的尽头,是产品的心法
曾以为,世界的真实,藏在算法的毫厘之间。
在研究院的日子,我与0和1为伍,与数据和模型共舞,坚信能用最优雅的逻辑,撬动世界的一角。我以为自己看见了未来。
直到我从算法转向产品,一脚踏入红尘,才发现,代码不会说谎,但数据会沉默。真正的真实,不在数据集里,而在用户疲惫的眼神和不经意的一声叹息里。
从算法到产品,不是转行,是一场修行。修的,是从"我"到"众生"的距离。
一、破执:为了看见,必先放下
做算法的人,都有一种隐秘的骄傲,一种对确定性的迷恋。这种"我执",是做产品的第一个心魔。
所以,我依然读书,读一切。
读技术,不是为了懂,而是为了忘。忘了技术的边界,才能看到人的天地。当你不把Transformer当成唯一的答案时,你才能听见用户真正的问题。技术是你的剑,但你不能总想着炫耀它有多锋利。
读商业,是为了知晓因果。商业不是尔虞我诈,是价值的流动,是人性的博弈。不懂因果,你的产品就是无根的浮萍,风口来了飞得再高,风停了也摔得最惨。
读设计、建筑、艺术,是为产品注入灵魂。代码的美是逻辑的美,是冰冷星空下的秩序。产品的美是生命的美,是春日阳光下的呼吸。不懂后者,你的产品就没有灵魂,只是一具精密的行尸走肉。
读书,是破掉技术背景带给你的"我执"。当你放下了唯一的锤子,你才能看见满世界的机会。
二、现场:神明不居庙堂,而在红尘
实验室是象牙塔,是无菌室,它能产出最精确的模型,却无法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人间。
我曾在一个功能上线后,看着后台攀升的数字沾沾自喜。直到一次用户访谈,一个用户当着我的面,为了一个我自认为"简洁"的交互,手足无措,最终放弃。那一刻,我感到的不是挫败,是羞愧。
后台的数字是虚假的功德,用户的叹息才是真实的业障。
稻盛和夫说,现场有神明。做产品,必须去你的"现场"。
你的现场,是深夜里还在用你产品加班的程序员,是他敲击键盘的节奏和皱起的眉头。
你的现场,是那个用AI绘画工具,反复尝试却总也得不到想要画面,最终泄气关掉窗口的创作者。
不要在会议室里想象用户的痛苦,去他们的世界里感同身受。你的每一次"在场",都是一次对产品的救赎。
三、慈悲:放下评判,方得人心
算法的世界是二元的,对就是对,错就是错。但人的世界是混沌的,没有绝对的对错,只有当下的处境和背后的因果。
做产品久了,最怕的是对用户失去耐心,甚至心生鄙夷。"这么简单的功能都不会用",这句话一旦在心里响起,你的产品之路,便开始走向下坡。
那不是用户的"愚蠢",那是我们不懂的"众生相"。
做产品要有一颗慈悲心。这个慈悲,不是怜悯,而是深刻的理解与包容。理解他为何如此操作,包容他所有的"不合理"。因为每一个让你困惑的行为背后,都藏着一个未被满足的、真实的需求。
放下你对"正确"的执念,去接纳这个世界的不完美。你才能做出一个能被不完美的世界,温柔接纳的产品。
四、通感:万物皆为你用
审美是什么?是心与世界的共鸣。
做算法时,我追求的,是数学和逻辑上的极致之美。而做产品,需要的是一种"通感",一种能与万事万物共情的能力。
去看一场画展,去感受艺术家笔触里的情绪;去看一部科幻电影,去拆解未来世界的光影和交互;去乡间看一座老宅的屋檐,去体会它如何与风雨相处了几百年。
这些看似与产品无关的东西,都在塑造你的"产品感"。它让你在设计一个按钮时,思考的不仅是功能,还有它被按下时的质感和心情。它让你在设计AI的反馈时,思考的不仅是信息的准确,还有语言的温度。
这种通感,无法量化,无法写进PRD,但它会像空气一样,渗透到你产品的每一个像素里。
五、决断:阵地战的耐心,闪电战的血性
产品经理,一半是农夫,一半是将军。
大的产品规划,是阵地战,是阳谋。它需要你像农夫一样,不问收获,一分一分地去耕耘,用时间和心血去堆砌壁垒。这考验的是耐心和定力。
而用户的即时反馈,是闪电战,是奇谋。它需要你像将军一样,有杀伐决断的血性。一个让用户怨声载道的小bug,就该在24小时内被消灭。你的每一次快速反应,都是在巩固用户心中的"军心"。
只懂阵地战,你的产品和公司会死于缓慢和官僚。只懂闪电战,你的产品会死于浅薄和混乱。兼备者,方能成事。
六、真诚:唯一的道路
见天地,见众生,最终是见自己。
做产品做到最后,你会发现所有的技巧、方法论,都不及两个字:真诚。
你的技术背景是你的剑,但真诚才是握剑的手,是你的心法。当你不再把用户当成需要分析的数据,而是当成一个需要帮助的人;当你不再想着如何"设计"一个流程,而是想着如何"陪伴"一段旅程。
你会发现,你不再需要去"做"产品,产品会从你的心里,自然地"流淌"出来。
从0和1的世界,走向爱与恨的人间。这条路,是放下,是看见,是成为。最终,你打磨的不是产品,而是你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