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夜看完 Google I/O,补完了全程,信息量足够大,体验上也确实"管饱"。但相比于技术演示带来的震撼,更值得反复咀嚼的,是几个藏在细节里的趋势转折点。
01|Chatbot不是终局,"瑞士军刀化"才是方向
去年字节团队提出过一个判断:Chatbot 不是 AI 的终极形态。当时不乏质疑声音,现在来看,这个判断反而是站得住脚的。
但看穿幻象和给出解法,是两件事。眼下来看,最现实的解法,是构建全栈式的服务体系——不再强调单一应用场景,而是把AI变成一把"瑞士军刀"。谁掌握了场景联动和服务整合的能力,谁就拿到了门票。
一个Chatbot能多聪明,远不如一个系统能多懂你。
02|OpenAI的"记忆力"是新时代的关系链
Sam 一直强调 ChatGPT 的"长期记忆"。不少人以为这是在改善体验,实际上是在构筑粘性。
记忆系统是新时代的"社交关系链"——不同于Facebook时代那种可迁移的用户资产,这一次,AI对你的熟悉程度,不可转移,也不可复制。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"绑定"。
OpenAI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,但问题来了:绑定用户之后,要如何兑现商业价值?
03|Codex已老,GPT-5未到,OpenAI"子弹不足"
这次照例轮到 OpenAI"抢戏"。但从拿 Codex 出来"旧瓶装新酒"就能看出,现在的弹药可能真的不够用了。
GPT-5 被吊足了市场胃口,但它迟迟未到。在 Google 已经在原地画圈多年后突然"觉醒"的当下,OpenAI 的压力陡增——不是因为它做得不好,而是因为对手终于开始认真了。
认真到什么程度?看看 Google 这次的搜索改造就知道了。
04|Google对搜索动刀,是All In也是豪赌
Google 做了什么?它把 AI 模式默认开在北美市场、把搜索按钮挪到一边,核心产品体系做了结构性调整。
这是在拿自己的商业模式开刀。谁都知道 Search 是 Google 的印钞机,这一刀下去,不是简单的"功能创新",而是商业逻辑的重写。
后果如何?看看接下来四个季度的财报就知道了。如果它能跑通,那么所有"以广告为根基的平台产品",都得重新洗牌。
05|国产厂商卷的是价格,不是能力
这时候你再看国内AI厂商,问题更显棘手。
没有坚实的SaaS生态、没有定价体系支撑,一边压成本,一边守不住价格——这种商业结构最怕的,就是"用户免费,企业不付"。
"用户本身就是商业模式"的逻辑,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勉强说得过去,但在AI时代已经完全站不住脚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,不是、不是、不是。
06|视频生成大战,今年只看前半场
可灵 2.0 目前在能力和用量上仍然领先。但 Veo 3 一出,快手立刻腹背受敌。视频生成正在成为今年AI赛道中最确定的爆发方向,而这个方向的核心问题是:领先者的位置,没有人坐得稳。
技术进展快、门槛不断拉低,"第一"永远是暂时的。
07|基础模型"后继乏力",技术断层越来越难找
从时间线看,DeepSeek-R2 实际上已经跳票。阿里的通义也差不多打完了底牌。字节的 Seed 是目前为数不多还有悬念的选手。
但就连"还有多少突破空间"这件事,也越来越让人怀疑。断层越来越少,模型越来越像商品,行业的想象力进入稀缺期。
08|Perplexity像金丝雀,行业还有希望?
很多人对 Perplexity 不屑一顾,认为它这种产品注定第一个被大厂碾压。但它偏偏活得很好,用户增长平稳、财务控制严格,没有花哨、没有炒作。
这家公司更像煤矿里的金丝雀——它的活跃,至少说明了行业还没有进入"赢家通吃"的无趣阶段。
一旦Perplexity这类公司都不再具备生存空间,才是真正的"终局"。
09|六小龙还不卖,是没人接盘了?
最后说点轻的。
还没"卖掉"的几家国产大模型团队,还在坚持。这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卖,而是没有人愿意接。
至于是还在等清明节?还是下一个估值复苏窗口?谁知道呢。现实比段子更尖锐:没人接盘,也就没人清盘。
写在最后
AI行业已不再是技术人的竞技场,它是商业逻辑、成本结构、用户认知的多维战役。
Google这次走了一步大棋,OpenAI仍在蓄力,国内玩家忙着卷价格、赌政策、拼续命。
终局远未到来,但牌桌的气氛,已经变了。